切換為繁體中文

五月十八张道陵天师圣诞日,

  • 文章来源: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 发表时间:2017-06-12 11:30:37

农历五月十八(2017年06月12日)为张天师圣诞日,恭贺张天师圣诞!

张道陵,字辅汉。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即天师张氏之始祖,也因是道教三祖之一的创教之祖(虽然天师之号并非他第一个人使用);又称"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等号。

民间则常俗称张天师。传说张道陵以虎为座骑,与太极左宫仙翁葛仙翁葛玄、许真君许逊、崇恩真君萨翁真人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所作,为天师家学。当时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天师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简介

传说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丰县阿房村,出生前,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张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后来叹息道:“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

张祖二十五岁,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公元89年)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祖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祖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去了。

张祖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祖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祖六十岁,后又移居四川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祖《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阴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西域边地。

从此妖魔降服,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天师降妖伏魔,救护众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动,都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天师设立二十四治,广收门徒,教化于民。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敕封天师为正一真人,天师世寿一百二十三岁,与苍溪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初名张陵,后改今名。本是太学书生,性好学,博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汉顺帝时永寿元年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纂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传说时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传说第1代天师张道陵跟太上老君学道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

祖天师所创道派,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当时又有称五斗米道(编者按:实际上多用是蔑称。好比孔子收弟子要收束脩(十条干肉),总不能把儒家叫“腊肉教”吧!)。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其孙子张鲁在东汉末,三国时期,拥有一支军队,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

利用政权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会和宗派主张,比如,对犯有罪过的人,不是用严刑惩罚,而是原谅三次后再加以刑罚,那刑罚也比较轻,一般是让他去修路。同时在路上设义舍,里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这些措施对于天下大乱形势下的民众,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得到了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后来,张鲁投降了曹操,割据政权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将天师道的力量迁移到北方,让但是正一盟威道教却得到了保留,并向内地传播。

成仙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台治,以余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是为正一道第一代张天师,而为天师道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万六千神灵、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鬼帅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降伏六天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老君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忏”。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的灵台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长、赵升,于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峰与夫人雍氏乘云上升,在人间123岁,女儿文姬、文光、贤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历史上南北朝经常以前对中央朝廷有反叛性质因素,以及汉末张鲁聚众自立,故有史家因而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五斗米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册赠张道陵为“太师”。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正一派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从张盛以后道陵祖师历代子孙皆住在龙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师张恩溥。1949年大陆解放,张恩溥追随其主蒋介石残余势力逃往台湾,携带长子张允贤和祖传“玉印”及“法剑”一口。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创立正一天师道

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 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从东汉张道陵正式创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师道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正一道在自身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不过也被鲁迅先生隐喻为思想毒瘤。

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即江西鹰潭龙虎山,因“丹成而龙虎现”,故改甸为龙虎山)

张道陵在龙虎山用三年时间炼成九天神丹后,已六十余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还童”,像30岁左右的人。接着又在龙虎山东北边的西仙源壁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师草堂,广传弟子,为人治病,到他经嵩山二人巴蜀时,已经90多岁了。

由此可见,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讲课时间长达30余年,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炼丹学道的主要时期。如今“炼丹池”、“濯鼎池”、“习升台”、“天师草堂”等遗址仍在,壁鲁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几俱存,多种史籍均有记载,多处遗址历历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传》中所述:“陵初入龙虎山,合丹斗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可见他那时的道学功底已经相当深厚了。

张道陵第二次携弟子王长嵩山人巴蜀已过九十高龄。为什么耄耋之年还要入蜀,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要继续用符、丹为人治病,佐国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著作道书24篇,足迹遍及[4] 巴蜀、陕西等地。他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等于当代二升,五斗即等于2014年一斗),“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

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时张陵109岁),五月一日,“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时二十四治,付天师张陵奉行布化。”按《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自此功成道著分领二十四治,第子户至数万,道教遂大行于巴蜀一带。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张陵123岁,是年九月九日,将诸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长子衡,乃与夫人雍氏登云台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师正一道”创立以来,历为道教所尊,认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诛邪伪、整理鬼气、统承三天、佐国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无二的正道。时人尊张道陵为人天之师,又称天师道。宋元以来,三山符录统归龙虎山,遂统称为正一道,以区别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

关于张陵创立道教的过程,《道藏》多处记载,葛洪在其所著《神仙传》中说: “......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马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长官......”。

传承

张道陵天师,为天师派第一代张天师,其继承者为第二代张天师张衡(非科学家张衡)张道陵,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由于是第一代,所以又称为祖天师。

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

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

民国初期,已传至六十三代张恩薄。到六十三代以后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认证下一代天师,使得张天师职位停传。当初六十三代张恩薄天师追随蒋介石离开大陆(解放时被国家定为牛鬼蛇神和大地主),狼狈逃亡台湾。本来要传给长子,但长子青年夭亡。

张家一族有没有选举出新的人选,于是至今天师职位悬空未定。大陆内地道教方面则表示不承认任何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天师。

台湾自称是正统的则乱如麻,基本只在张源先(当初在台继承六十四代,为张恩薄老天师的侄子。已故)、张道祯(继承了张源先的职位。但不承认张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认为只是其代理,竟是一派龌龊之象)、张美良(六十三代的幺子。声称张源先当初造假,按遗嘱自己才是真正人选)。后面还有一群是不是张氏一族天师后裔都不确定的跑出来说自己是张天师。各方各执一词,真假莫辨。

备案号:鲁ICP备151208575号
主办: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承办:临沂玉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力维律师事务所 李守涛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371320001080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