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為繁體中文

阴尽阳纯如天清,成就圣真大罗仙

  • 文章来源: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 发表时间:2018-01-26 18:21:20
逍遥自在,无己无名,这是道教追求的自由境界。与西方宗教不同,古代中国人从来没有所谓“救赎”的观念,人只是有限而并没有“罪”。
 
因此,人也不需要被拯救,自我超越是古代中国人趋向无限的主要方式,对人的有限性的超越,即体现为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我们的魂魄必须抱一,方可不生不灭,故身体要求(魄)与精神追求(魂)之间非但不冲突,且相依共存,这一观念体现在逍遥境界上,就意味着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是合一的,而不互相排斥的。
 
庄子 元代华祖立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1
 
庄子的逍遥之境——身心绝对自由
《庄子·逍遥游》中谈到了逍遥自在的层次,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庄子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认为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
 
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
 
庄子梦蝶图(局部)元代绢本设色(美国私人藏)
 
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是能驾御一切变化而不受任何外物限制的“无待”,在庄子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逍遥。
 
逍遥是绝对的“无待”,不仅没有分别之心而等齐万物,并且不依凭、不受制于任何外物,前者是精神上的,是属“魂”的,后者是身体上的,是属“魄”的,如列子之未能“逍遥”,就在于其身受制于风而未能自由,唯有精神与身体都自由无待,才算是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飞仙图 赵伯驹 宋代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要达到“逍遥”,却要求身心的绝对自由无待,这就不只是运用理性便可达成的,不免带有神秘的意味,如《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即如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里的神人,有形有貌,不但不食人间烟火,而且能驾御自然的变化,仅以“神凝”,即可“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就已经极似道教信仰中的神仙了。
 
2
 
道教成仙信仰的基础——灵肉相依共存
如果说《庄子》的逍遥境界婉转地表达了精神与身体和谐的观念,那么道教的成仙信仰可以说直接建立在灵肉相依共存的观念上,剔除此观念,对成仙的追求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一种宗教信仰,至多不过是贪恋世俗生活的托词。
 
魂魄二元的灵魂观相信,灵魂离开肉体不能永存,灵肉一旦分离,个体就消失了,这种观念落实到宗教层面,个人的永生必然同时包含灵魂永恒与肉体永恒,渴望肉体永恒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追求。
 
瑶池献寿图 刘松年 宋代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同于基督教,道教成仙信仰并不否弃肉体。相反,肉体不死、长生不老是仙人的首要特征。其次,仙人神通广大,无所不至,身心完全超越了自然和世俗的束缚。
 
可以看到,成仙信仰对肉身是极为重视的,这无疑与古代中国人的生命观念密切相关。魂魄、身心合一才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修道成仙正是每个个体的终极追求,因此,成仙也就意味着肉体永恒、身心自由无待。
《元气论》云:“若人自以其妙于运动,勤于修进,令内清外静,绝诸染污,则大壮营室,神魂安居。神之与祇,恒为营卫,身之与神,两相爱护,所谓身得道,神亦得道;身得仙,神亦得仙。身神相须,穷于无穷也。”由此可见,仙人是在身、心两方面都得以超越有限的生命个体。
 
吕祖过洞庭图 南宋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对肉体永存的渴望,难免使道教的成仙信仰带有浓厚的世俗色彩,但就其努力摆脱世俗生活对人身心的限制而言,却不能说它没有超越精神。
 
苏格拉底从容赴死,因为他相信“这纯洁的、看不见的灵魂离开了人世,就到看不见的、神圣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去了……像得道者说的那样,永远和天神们住在一起了。”
 
道教徒追求肉体永恒,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携带着肉体,才能到达永生的彼岸。
 
3
 
道教的灵魂成仙说——阴尽阳纯
道教的灵魂观与其成仙的追求有密切的联系。本来,追求成仙就涉及到一个成仙主体的问题。一般地,各种宗教都以灵魂为生命的根本,道教也不例外,只是道教内部由于对形神关系等的认识不同,而发生了成仙主体是灵魂或是肉体的分歧。
 
道教认为:人之灵魂实即人生来就察有的某种具有“道”之属性的东西,这种东西乃是人生命的根本。从这个意义出发,道教又称“魂”为“精”、“气”、“神”、“一”或“心”、“性”、“识”、“阳神”、“真己”等。
 
阴尽阳纯图明代彩绘(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人若要想得长生成仙,必须对这个东西进行修炼。王明先生指出,前期道教基于灵魂与肉体“分为两,至于死亡”,以及“魂神不去乃长存”的认识,多主张以保守灵魂不离肉体为修炼之要,由此而导致了魏晋时肉体成仙说的盛行。
 
唐代以后,道教肉体成仙说在现实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而逐渐转变为灵魂成仙说。此后的道教多以“净化”灵魂,为修炼之要,主张“阴尽阳纯”说和“清净心地”说等。
 
三宝成丹图 明代彩绘(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道教的“阴尽阳纯”说,是指炼尽群阴,以成纯阳之体。《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鍊丹诀》云:“人一身皆属阴,惟有一点阳耳。我以一点之阳,自远之近,转之又转。战退群阴,则阳道日长,阴道日消。
 
故《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至于阴尽阳纯,而丹始能升于泥丸。决然奋厉,真人于斯而始见矣。金丹之道如此而已。更有言不尽底。丹之初成也,交会之际,未免借阴阳二以成之,后则渐以阳火炼成纯阳之体。故自强不息,乾道也。丹成矣,故凝神以成躯而成仙。丹之初成也,籍五行以成其用,后则渐以真金养成纯金之体,故通体之光金色也。金变日色,故光。金象日,性故刚,故曰金丹,又曰金仙。”
 
金仙即为纯阳之躯体,就可脱离生死,逍遥三界之中。毛日新编《了明篇》云:“吾遇锺吕传授口诀,运归根复命之功,行补脑还精之道,二物烹煎而成大药,刀圭服了阴尽阳全,三田炁足身外见身,功成行满脱壳升仙。”而欲长生成仙,就须修元炼本,以使“阴尽阳淳,如天之清”。这正是钟吕金丹派所追求的终目标——成就纯阳一体的大罗金仙。
 
乾坤子午图 明代彩绘(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丹经中描述了炼丹入定境中的精神状况。《太上修真玄章》曰:“当此之时,气脉调和,精神爽快,曦然如浴之方起,睡之正醒,夫妇合欢,子母留恋。自神抱其气,气抱其神,日积月累,互相交合,打成一片,阴尽阳纯,遂成真人。迨夫脱胎神化,身外有身,聚则成形,散则成熙,去来无碍,灵显自如。造化莫能拘,阴阳莫能制,鬼神莫能测,寒暑不能侵,逍遥乎无何有之乡,与虚无同其体矣。”
 
炼形住世地仙图 明代彩绘(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曰:“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凝耳韵,含眼光,缄舌炁,调鼻息,存神定意,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而无,莫教间断。
 
息依神定,性定命住,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湛湛澄澄,杳杳冥冥,昏昏默默,纯纯全全,混混沌沌,精神魂魄意,三五混融,三元辐辏,合和四象,五炁朝元,三花聚顶,返本还元,复命归根,万神归一,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液,自然而生。烹煎缎炼,久久不散,自然体中血脉如风行,腹中如雷声鸣。无弦之曲,不抚而自声,不鼓而自鸣。
 
冲和炁透,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昼夜无眠,三千日足,功成果满,阴尽阳纯,圣胎成就,身内有身,神成真圣。真圣合太虚,太虚合真空,真空合虚无自然。虚无自然是元始真一,元始真一是吾真身也。
 
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先天而长,长而无体。谁无形体,大道常存,永劫不朽不坏,万圣同居,得观内境,见虚无之事,神自言语,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年,脱离生死,方得全真道果。”
 
得已清静过的阳神(灵魂),可以不再依附肉体,而升入“天界”。
 
如《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中的“超脱”之法,即是使“阳神”脱离肉体而成仙的方法。
上一篇:香火那些事?
下一篇:道教天干地支
备案号:鲁ICP备151208575号
主办: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承办:临沂玉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力维律师事务所 李守涛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3713200010808561